浅谈中国古代帽子文化:不仅是用来御寒,更是古代身份等级的标识  (2020-03-12)
关键词: 中国古代帽子文化
阅读 (3529) 作者 :小美 (0) (0)
      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中国服饰的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。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,服饰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,开始只是一些兽皮等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,后来纺织技术发明,服装材料也从兽皮逐渐转变为人工制造的布帛。到了商代时期,建立了奴隶社会,也开始有了区分等级是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,中国古代帽子文化到了周代逐步完善,春秋战国时期被纳入礼治。
  
  在我国有着“褒衣危冠”、“衣冠楚楚”、“冠冕堂皇”、“弹冠相庆”等成语中,“冠”就是帽子,因此可以看出帽子对于我国古人的重要性。
  
  传说,“黄帝造冕垂旒”,一开始帽子并不是为了防寒避暑,而是用于标志权利与地位,但是这个说法无从考证。
  
  据史书《玉篇》记载: “巾,佩巾也。本以拭物,后人着之于头。”可以看出,巾原时人们在劳作时围在脖子上擦汗用的,但是由于自然界中风沙、寒流等原因,人们慢慢地将围在脖子上擦汗的裹在了头上,在恶劣天气来临时,起到了御寒防暑、护头的作用,这也是最初了“帽子”。
  
  根据《后汉书·舆服制》记载:“上古衣毛而冒皮。”《释名》记载:“帽,冒也。”可知在原始时期,祖先就利用兽皮缝合成帽子的形状戴在头上。据考古发现,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,都出土了大量的陶笄、骨笄、骨簪等,说明在那个时期人们就有了束发甚至戴冠的习惯。
  
  到了商朝,奴隶社会的建立,也有了区分等级的冠服制度,这时的帽子只在上层社会使用,也已经不仅仅是防暑御寒了,而是象征着统治权力与尊贵的地位,在《仪礼》中称“帽”为“头衣”或“元服”,头、元,都代表着一定的地位。这时的帽子称为“冠”、“冕”,只限于皇帝与大臣,其帽子的颜色、花纹都都表示着不同的权利与地位。
  
  在《释名》中记载到:“二十成人,士冠,庶人巾。”由此可见,帽子只能是“士”及其以上的人才能戴,而普通平民只能佩戴头巾。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旒冕,这是王公戴的一种礼帽,象征着顶级地位,在《说文》中:“大夫以上冠也,邃延垂旒紞纩。” 旒冕在当时是天子、诸侯、大夫的祭服。
  
  在汉代时期,“冕旒”成为了皇帝的专属,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,在此后“冕旒”也成为了皇帝的代称,在 《夷坚乙志·更生佛》中曾记载:“吏引入殿下,王者旒冕坐其上。”
  
  在汉朝时期,冠还得与头帕一起使用,皇帝戴的是九寸高的“通天冠”,太子戴的是七寸高的“远游冠”,乐师戴的是“方山冠”等等。但是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顶头帕,卑贱者只能戴头帕,以示身份的区别。
  
  在南北朝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,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之间,在《幽人赋》中就写道:“弹云冕以辞世,披宵褐而延伫。”
  
  到了隋唐时期,随着社会的发展,与各族人民交流加深,社会风气逐渐开放,帽子的象征意义逐渐淡化,一般的读书人与有钱的商人等都可以戴帽子。虽是如此,但是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区别,不同阶级有着不同阶级的规定,比如著名的“乌纱帽”,起源于东晋,但是作为正式官服的一部分则是起源于隋朝,于唐朝,以帽子上的饰玉的多少来区别官职大小。到了宋朝,帽子地位权力的象征更加淡化,逐渐流行起了商人帽与书生帽。到了元朝,由于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,因此流行起了皮帽、毡帽等。
  

 

  明朝建立后,“冠冕”制度重新建立,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: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,一律要戴乌纱帽,穿圆领衫,束腰带。另外,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、进士,也可戴乌纱帽,从此“乌纱帽”成为了官员的一种标志。在满族人建立清朝后,帽子才算真正的在百姓生活中流行起来,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普通平民,都可以戴帽子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没有任何文章评论!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
姓名 发布评论请先登录
内容
验证码   点击刷新换一个验证码